2000年4月18日 星期二

【台東生活】關於菇菇們背後的一些真相/蘋果

▲台灣因為地處熱帶,真正「能吃的菇」其實非常有限。(圖/取自維基百科) 



最近一則關於香菇的新聞(http://www.ettoday.net/news/20130412/191589.htm),蘋果有親身經驗分享。
***
我的家鄉是盛產香菇的村莊,這幾年香菇價錢節節高升,這要拜一些商人用來路不明香菇魚目混珠之賜,因此台灣菇成了消費者的安心牌,所以很多農田果園荒地都變成“黑嬤嬤”的菇寮。

菇寮就像是工廠一樣,在採收完菇以及要放進新的太空包前,為了清除雜菌蟑螂老鼠...所以會進行大消毒,而廢棄太空包產生的汙染物是尚未被重視的環境問題。

菇寮也非一般小農經營得起的農業,一座簡單的菇寮動輒兩三百萬,土地面積也都好幾分甚至是算甲的,有錢一點的會把菇寮地板水泥化,經濟一點的就用夯實的方式。

香菇盛產時烘乾作業是24小時運轉,杏鮑菇是24小時住在冷氣房,工作的人是要穿外套才有辦法工作,所以菇寮離多元生態四字應該很遠。

再來,曾經在香菇農場工作的婆婆都會勸誡我們少買市面上香菇貢丸或是香菇加工品,因為台灣氣候潮濕,烘乾的香菇保存不當就會發霉,大批發一袋香菇價錢是上萬的,香菇行跟菇農進貨都是好幾十萬,如果是不肖盤商或菇農想要減少損失,就會快快把他們賤價賣給一些不肖的製作香菇加工食品的業者,因為我婆婆親眼看見了,覺得超恐怖,所以要我們少吃,當然我覺得不會是所有菇商食品業者都會這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