徜徉於幽谷之中的馬武窟溪,源自都蘭山北麓與堵開埔山東南麓,南、北溪支流於泰源村匯集成河,一路蜿蜒向東,最後在東河出海,流入廣袤的太平洋。數百年以來,世居於泰源盆地、東河出海口的阿美族人,以及後來遷居於此的漢人,汲取溪水灌溉耕種、捕撈溪裡的魚蝦,因為馬武窟溪的孕育,如母親般的滋養,幽谷的人們得以安居,與山水共存。
二十多年前,甫完成學業的父親,來到泰源任教,與生長於此的母親邂逅,我便在群山與溪流的懷抱中出生、成長。童年的記憶中,我們與馬武窟溪之間的關係是親密且溫暖的。夏日的放學課後,孩子們總是迫不及待地脫下制服,揹著橘紅色的夕陽餘暉,一個個跳進這天然的泳池,悠游其中;也還記得,假日午後,父母親帶著我們兄弟倆往溪流的上游走,在清澈的小溪裡打著赤腳彎著腰,找尋尖尾螺的蹤跡;更不會忘記,阿公三不五時從河裡提著活跳跳的溪蝦回家,當時那臉上如豔陽般的燦爛笑容。我們的生活,總是與溪流為伍,潺潺的溪水聲,伴著幽谷裡的孩子長大。
然而,隨著我的年紀增長,我與溪流的關係似乎慢慢地疏離了,彷彿羽翅漸壯的雛鳥,終究得飛離母親的懷抱。曾經,馬武窟溪因為溪流資源日益匱乏,政府下令全面封溪,讓溪流自然復育,得以恢復生機;當封溪的命令解除,我卻必須離鄉求學,原本熟悉的溪水,逐漸變得陌生。儘管與溪流的關係不再像從前那樣緊密,每當我乘車返家,途經東河橋,轉進河谷,沿著蜿蜒的溪流前進,看著粼粼的溪水,總是讓我心情平靜。母親之河的容顏依然美麗,我的家仍舊還在這裡,等待我的歸來。
今年夏天,我回到台東短居兩個月,來到台東荒野實習,參與協會「台東縣野溪工程調查」的行動,調查發現,自民國98年莫拉克風災以後,台東縣各個地區的野溪整治工程如火如荼地進行,實地勘察更發現,政府花了大把鈔票的整治工程,剷除了原有生機盎然的溪流自然景觀,取而代之的是一條條冷冰冰、死氣沉沉的水泥溝渠。而伴著我成長的馬武窟溪,也無法倖免。
河岸的植被被剷除,築起高牆。
水泥化與溝渠化,溪流生機不再。
怪手轟隆隆地響,沙塵漫天,原本守護著河岸的石頭與野草被鏟起,開始築起高高的水泥牆;過去魚蝦水草棲息的河床,也被填上水泥,變成堅硬的溝渠。冰冷的水泥牆,真的能代替原來的植被鞏固河岸嗎?平坦的水泥階梯河床,讓溪水不再潺潺流動,所謂的「減低流速以提高安全性」之後,原本需要乾淨清澈溪水的底棲螺類該怎麼存活?過去悠游於溪流之間的魚蝦,如今要如何跨越那一道道高聳的橫向構造物階梯?水泥化之後的溪流,人們不再親近,童年的我在溪水的滋養下成長,那未來的孩子呢?我們的後代還能像我們兒時那樣自由自在地在溪裡泅水嗎?
階梯狀的橫向構造物,使溪流生物棲地破碎化。
於馬武窟溪流域施作的野溪整治或護岸相關工程,自民國99年以來(截至102年10月),已進行16個工程,耗資將近八千萬,花費大量社會資源,換來的卻是一條條冰冷堅硬的水泥溝渠,令人質疑整治的效益;另外,溪流水泥化之後對生態的影響,以及對居民親近溪流之權利的剝奪,更是沒有辦法估算的成本。
主管機關
|
標案名稱
|
年度
|
決標金額
|
臺東縣政府
|
馬武溪北溪護岸應急工程
|
99
|
12,180,000
|
水保局臺東分局
|
麻竹嶺農莊大橋鄰近野溪整治
|
99
|
7,200,000
|
水保局臺東分局
|
麻竹嶺野溪整治
|
99
|
4,528,000
|
水保局臺東分局
|
柑仔林三號橋野溪二期整治工程
|
100
|
3,096,000
|
水保局臺東分局
|
大丘園25鄰野溪整治二期工程
|
100
|
1,730,000
|
水保局臺東分局
|
柑仔林三號橋野溪整治
|
100
|
5,066,000
|
水保局臺東分局
|
泰源村果子山野溪整治
|
100
|
2,669,000
|
水保局臺東分局
|
柑仔林三號橋野溪三期整治工程
|
101
|
3,990,000
|
水保局臺東分局
|
北源野溪整治六期工程
|
101
|
4,970,000
|
水保局臺東分局
|
泰源村16鄰野溪整治
|
101
|
2,000,000
|
水保局臺東分局
|
花固橋鄰近野溪加強維護工程
|
101
|
2,296,000
|
水保局臺東分局
|
北源順那41鄰野溪整治工程
|
101
|
5,178,000
|
臺東縣政府
|
馬武溪北溪護岸改善工程
|
101
|
13,060,000
|
水保局臺東分局
|
果子山野溪二期整治工程
|
102
|
3,600,000
|
水保局臺東分局
|
北源34鄰野溪治理二期工程
|
102
|
6,518,000
|
水保局臺東分局
|
北源3鄰野溪整治工程
|
102
|
1,659,000
|
總金額
|
79,740,000
|
自古以來,泰源盆地與東河出海口的居民,世世代代與馬武窟溪共榮共存,人們發展出一套與溪流和諧相處的生活方式。然而,在莫拉克給我們的教訓之後,還未來得及反思,政府卻開始一味地崇拜工程水泥,在政績與可能的金錢利益考量下,大興土木,大肆「修正」我們的溪流,這樣真的是正確的嗎?我們盲目地改造我們自以為安全的溪流樣貌,卻忘了回想,先民是怎麼樣尊敬溪流,怎麼樣與溪流共生共存,怎麼樣在溪水的滋養之下長居久安。
離鄉北上生活多年,這個夏天回到泰源,以為可以重回母親之河的懷抱,卻發現,一塊塊冰冷的水泥如瘡疤般遍佈在你臉上,使你的容顏不再亮麗,一台台怪手在你身上鏟挖,使你的溪水不再豐腴。我們是否該停下來好好思考,我們要的是溪流該是怎麼樣?
褪色的馬武窟正在哭泣,你聽見了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